分类
革兰氏阳性, 棒状, 一端较另一端宽
种属
棒状杆菌科
易感动物
小鼠, 大鼠; 裸鼠, 无毛以及SCID 动物
感染频率
在一些研究及检测设施常见。野生啮齿类是否携带未知。
传播
动物间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污染物传播,如饲养员手套。牛棒状杆菌也可通过可移植肿瘤系传播。较罕见情况下免疫健全动物也可为无症状携带者,但免疫健全动物的感染通常是暂时性的。
临床症状及病变
裸鼠SCID 鼠伴随牛棒状杆菌感染的症状包括:广泛传播的鳞状皮炎,因此有鳞皮病之称。在裸鼠中,症状通常发生在背部,而在SCID 鼠,鳞状病变常发生在脱毛部位。显微镜下观察,皮肤切片表现为表皮增生(棘皮病) 角化增生。皮肤可见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牛棒状杆菌可迅速引起从未接触过病原体的动物产生临床症状。病变通常出现在暴露感染(如暴露于已感染动物或设施)7-10 天后, 是新生牛棒状杆菌感染典型特征。如果动物感染后存活(大多数动物如此),角化增生消失,但棘皮病持续,皮肤炎症细胞会稍微增加。临床症状消除后,动物仍为感染状态并散播病原体。从感染群引出的动物会持续感染,但表现的症状会较从未接触病原体的动物轻很多。
诊断
牛棒状杆菌可从感染动物的皮肤(部位可选), 粪便,口咽样品或污染环境培养。PCR 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肿瘤系,环境拭子或感染动物。
对研究的影响
牛棒状杆菌感染引起失重,可能是由于病变部位失水,食欲降低或瘙痒引起。同时也伴随移植肿瘤成功率降低。感染牛棒状杆菌的动物不适于研究用途。
防治
对裸鼠,无毛鼠以及SCID 鼠应有固定的健康监测。动物应从定期检测的种群引出。无菌子宫切除生物净化至代孕洁净母鼠,活胚胎移植生物净化可根除种群牛棒状杆菌感染。在等候生物净化或接收新动物过程中动物可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降低临床症状。已证明牛棒状杆菌分离菌对四环素,恩诺沙星以及氨苄西林敏感。
牛棒状杆菌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因为其亲脂性可在皮屑及其他有机物中存活。严格净化,包括物料高压灭菌,废弃不可灭菌物料,二氧化氯消毒,都被报导用于清除设施中牛棒状杆菌污染。环境净化需用PCR 或环境培养来验证。传闻关停老旧区域启用新区域是某些设施从环境根除牛棒状杆菌所必需的。
References
Baker DG. 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 Washington, D.C.: ASM Press; 2003. 385 pp.
Clifford CB, Walton BJ, Reed TH, Coyle MB, White WJ, Amyx HL. Hyperkeratosis in athymic nude mice caused by a coryneform bacterium: Microbiology, transmission, clinical signs, and pathology. 1995. Lab. Anim. Sci. 45:131-139.
Fox JG, Anderson LC, Lowe FM, and Quimby FW, editors.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2. 1325 pp.
Fox J, Barthold S, Davisson M, Newcomer C, Quimby F, and Smith A, editors. The Mouse in Biomedical Research: Diseases.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007. 756 pp.
Percy DH, Barthold SW. Pathology of Laboratory Rodents and Rabbits.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25 pp.
(本文由维通利华检测室-田军翻译整理。如需转载请联系维通利华市场部Marketing@criver.cn,并标明出处。)
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Beijing Vital River Laboratory Animal Technology Co., Ltd.
E-mail:RADS@criver.cn
Tel:+86.10.8492 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