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    |   
  • 加入收藏
  •    |   
  • 设为首页
常见病原体资料

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iliforme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9-04
  • 点击量:

梭状芽孢杆菌(泰泽病原体,CPIL)

Clostridium piliforme(Tyzzer’s disease, CPIL)

分类

革兰氏阴性、丝状,棒状菌

种属

梭菌科

易感动物

主要感染啮⻮类实验动物,如⼩⿏、⼤⿏、地⿏、沙⿏、豚⿏等,也可以感染实验兔和其他哺乳动物。

感染频率

在部分实验⼤⿏、⼩⿏种群中可检测到泰泽⽒病原体感染,具体流⾏率未知。宠物和野⽣动物的流⾏情况未知。

传播

泰泽病原体主要通过环境中的芽孢或者感染动物的粪便传播。芽孢能保持⾄少⼀年的传染性。有动物传染给艾滋病患者的报道。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员应咨询医⽣是否可以操作携带泰泽病原体的动物。

临床症状及病变

受感染的成年动物通常为亚临床表现,免疫健全的动物在⼏周内可以⾃⾏清除泰泽病原体。⽽显性疾病最有可能发⽣在刚断奶的动物、免疫抑制的动物和⽣活条件差的动物中。临床症状可能包括腹泻、脱⽔和厌⻝。⼫检发现的典型病变通常包括肝脏⽩点样坏死(坏死性肝炎)、回肠炎、盲肠炎、结肠炎、肠系膜淋巴结肿⼤等,还能发现⼼脏病变、⼼肌和⼼外膜⽩⾊条纹样病变等。

筛查与诊断

泰泽病原体是⼀种严格的细胞内寄⽣菌,⽆法在⽆细胞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鸡胚和某些哺乳动物细胞系进⾏体外培养,⼤多数实验室很难培养成功。

通常⽤⾎清学⽅法进⾏感染检测,由于细菌在抗原性上⽐病毒复杂得多,因此细菌抗体的⾎清学检测特异性通常低于病毒抗体⾎清学检测,基于泰泽病原体抗原⽐较复杂,容易出现⾮特异性反应⽽导致假阳性结果。

⾎清学假阳性的存在,使得动物群体真正感染泰泽病原体的判断变得困难,对阳性个体进⾏激发试验能帮助进
⼀步确认。⼈⼯注射免疫抑制剂,诱发携带泰泽病原体的动物发病,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得出最终判断。2008年国家标准将可的松激发试验删除,同时受到组织病理学检查条件所限,⽬前国内多数实验室常采⽤⾎清学检测、临床症状和组织病变观察、结合PCR检测⽅法,该⽅案能对泰泽病原体进⾏很好的筛查和判断。

(1)若⾎清学阳性、⽆临床症状和组织病变且PCR阴性,不能排除是因为动物年龄(⾎清Ig⽔平随动物年龄增⻓⽽升⾼)、样本采集(受损组织释放“粘性”因⼦)等因素造成的⾮特异性反应或者其他梭菌引起的交叉反应2;

(2)若⾎清学和PCR检测均为阳性但⽆临床症状和组织病变,很可能是动物感染不携带毒素基因的梭状杆菌(C. piliforme)引起。它与另外⼀种不携带毒素基因的艰难梭菌(C. difficile)类似,都属于肠道共⽣菌群,由于不产⽣毒素,所以不会引起动物发病。


维通利华借助多年健康监测经验,发现qPCR的特异性优于普通PCR,摸索出泰泽病原体检测最佳实践:⾎清学+临床症状+组织病变观察+qPCR。送检样品⾎清学阳性,提⽰有感染⻛险。扩样送检、进⾏临床症状和组织病变检查,并使⽤qPCR⽅法进⾏泰泽病原体基因检测。根据扩样复检结果,由兽医做出阴性或阳性的最终诊断。

对研究的影响

感染梭状芽孢杆菌明显发病的动物不适合用于实验。种群中带有梭状芽孢杆菌受到应激后离乳或未成年动物会突然减少。感染梭状芽孢杆菌后痊愈的兔肝脏会出现坏死或纤维化,大肠纤维化。文献报道大小鼠不明显感染,而无临床痊愈报道。

预防与控制

应防控易感动物与泰泽病原体感染动物接触。⼀旦种群感染,细菌芽孢在环境中能保持很⻓时间的传染性。如需对
泰泽病原体阳性种群进⾏净化,多采⽤剖宫产或胚胎移植⽅法,环境彻底消毒后重新引⼊净化种群。

References


[1] Charles River technical sheet——Clostridium piliforme

[2] ⾼正琴,邢进,王春玲,等. 实验⼤⿏泰泽检测⽅法的⽐较研究[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4, 12(3):142-146.

[3] Pritt S, Henderson K S, Shek W R. Evaluation of available diagnostic
methods for Clostridium piliforme in laboratory rabbits ( Oryctolagus
cuniculus) [J]. Laboratory Animals,2010,44 ( 1) : 14-19.

[4] 陶俊豪, 鄢慧琼, 谢珲,等,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中泰泽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实验动物与⽐较医学, 2022, 42(4):358-363.

[5] Baker DG. 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 Washington, D.C.: ASM Press; 2003. 385 pp.

[6] Fox JG, Anderson LC, Lowe FM, Quimby FW, editors. 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2002. 1325 pp.

[7] Fox J, Barthold S, Davisson M, Newcomer C, Quimby F, and Smith A editors. The Mouse in Biomedical Research: Diseases.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007. 756 pp.

[8] Percy DH, Barthold SW. Pathology of Laboratory Rodents and Rabbits. 3rd ed.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25 pp.

(本文由维通利华检测室-张萌翻译整理。如需转载请联系维通利华市场部Marketing@criver.cn,并标明出处。)


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Beijing Vital River Laboratory Animal Technology Co., Ltd.

E-mail:RADS@criver.cn

Tel:+86.10.8492 4709


上一篇: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

下一篇:小鼠细小病毒——Mouse Parvovir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