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下午,中心面向全校有动物实验需求的师生组织开展本学年度第一次动物实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围绕“实验动物与科学研究”、“实验动物屏障设施使用要求”及“创新港实验动物中心参观学习”等三个主题展开。截止目前创新港实验动物中心已完成二十期实验动物岗前培训,培训人数达860人。

按照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强制要求,参考国际通用Guide for the Care and Use of Laboratory Animals以及Directive 2010/63/EU等规则,实验动物中心制定了动物实验人员岗前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一是使受培训人员认识到3Rs(替代、减少、优化)原则和动物福利的重要性,二是学习和了解实验动物基本知识、掌握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动物中心拥有标准动物饲养室、大动物复合手术室和胚胎显微操作平台,配备先进的动物实验检测仪器,如C型臂X线机(DSA)、小动物多模态影像系统、显微操作系统、大动物彩超、呼吸/麻醉机、监护仪、血液/生化分析仪等,可开展大鼠、小鼠、地鼠、豚鼠、家兔、犬、猪、山羊/绵羊、非人灵长类动物、斑马鱼等动物实验研究,实现全校实验动物集中化饲养管理,保障研究者在实验动物中心可完成整个动物实验项目。
创新港实验动物设施自2024年1月份启用以来,截至目前已全面供应SPF级SD大鼠、ICR小鼠及C56BL/6J小鼠,2025年计划生产供应实验动物30万只;在养实验动物有SPF级大鼠/小鼠、普通级实验动物豚鼠、家兔、犬、猪、绵羊、非人灵长类以及斑马鱼等。两校区实验动物设施在用SPF大鼠、小鼠笼位数超7,000个。实验动物作为生物医学研究材料或研究条件,其标准化程度至关重要。实验动物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涉及标准化实验动物设施建设、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合格的饲养人员以及高素质科研人员等。只有实现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科研工作者才可以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选择适当等级的动物,在相应实验环境下完成的实验研究,这样研究出的实验结果才是可信的、科学的。